在学书法的过程中,如果所学字体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串”的。相贪“多”不喜“精”的朋友多有了解。初学时,是一个养成的阶段,虽对各家的好感度不一,有喜欢的,有非常喜欢的,有看着不错的。
但是盲目上手的话,可能就会发生一件事。在尝试创作的时候,我们在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这个字如何写,通篇更漂亮”而是“米芾这个字这样写,苏轼这个字这样写,颜真卿这个字这么写过”于是这一篇字里,我们可能把单字写好了,但是没有统一风格。
最忌讳的就是笔法结构上的“串”,可能这个是隶书结构,那个是篆书笔意。这就是所谓的“贪多嚼不烂”
要知道,一幅和谐的作品,一定是笔法,字势,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彰显出章法的统一。米芾集古字是建立在有个人笔法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如中年苕溪帖,蜀素帖,如不常临晋唐之人,很难看出字形大多是自晋唐法帖来。
比较代表性的就是二王,以王献之为主,魏碑,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等。
其中在结构上又以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为宗较多。加以个人笔法的处理,才有统一风格。
初学多朝三慕四,影响之处也都在此。因为还在学习笔法的阶段,并没有一个成熟的驾驭笔的功力,所以即使是临集字字帖,也未必能做到章法气韵的统一。更无说是自己创作时单凭记忆的臆想了。
想要不串,少临帖只是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一定要从“我临过这个字,可以这么写,也可以那么写”变成“这篇风格要保持在王羲之中和清秀一路,如果是王羲之,这个字会怎么处理”
这是思考方式的不同,转换了这种思考方式,即使贪多,对自身的影响也不大。
笔下有根,思想也要有根。如果思想不转变,即使只临一个帖,也总不能避免看到别人的字,如看到米芾某字,印象特深,写的时候下意识模仿,自然也“串”。
学习书法、临摹很多字体,到最后不仅不会让我们的字变得很串,很杂,相反的,这是我们个人书法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每一个书法家,其实都是一个杂家,一个学习书法的杂人。任何一个书法家,只学一个人的书法,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书法大师的。书法大师都是博学多才、广泛的学习各家之长的。我们学习书法,进行临摹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来让我们的书法变得更有味道、更符合法度规范。
如果串的没水平,写出来的自然不入正途。如果串的有水平,就会和裴将军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