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一)_书画评论_艺术评论_书画互动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书画评论
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一)
发布日期:2018-11-16  点击:191
张旭光先生谈国展

  按:这是张旭光先生在普宁德安里北兰亭十届国展攻坚班上的讲话记录。

  当今书坛写小行草书的人,一大批,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情,基础都有了,临帖的感觉也有了,像学习书谱的,二王的,都写得不错,如何表达特色,和别人的风格区分开来,这是一个很和总要的问题,不然,评委看了都很反感。我希望大家根据经典法帖,做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今天看了大家的作品以后,我提出一点要求和建议,大概有三方面。还有就是我想说一下,投稿的时候的一些问题,虽然我离开书协两年多了,大的评选活动参加的也不多,但是大的方向没有变。

  第一个问题是用字不要出错,要提升我们的文化水平,尽管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在这艺术里面,写错了字,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活动中,是不能原谅的。因为我们做的就是这个文字的活,我们用的材料就是文字,我们在文字出错,是不可原谅的。另外就是我们的传统,丢的时间也太长了,我们这一批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继承下来,我们现在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在文化上,总是出现错字,白字,实在和我们当前的经济社会已经不相称,和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文学上的经验,往往出错都是因为我们对古代诗词不理解,写的时候不是太熟练,所以出错,当然出错误在书法界很多,但是在画界就更多了。美协举办了一次展览,一幅画入选了,这个作者不敢落款,写字不是很好,就写了乙丑名字,只有四个字,“丑”字就写成“丑陋”的丑,地支纪年的“丑”和丑陋的“丑”是两个字,我在评选过后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太没有文化了,因为这个丑简化是同一个字,但是在繁体上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搞书法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还有就是里外,理论,公里等词的“里”字,很多名家也很容易出错。比如古诗里面“墟里上孤烟”,这个诗句很美,里面的“里”就很很容易用错,他这里指的是理论的理论的里,它是指赶集的地方,有人住的地方,不能用里外的“里”,所以这一个字大家要去搞清楚一下。

  其次就是文学常识错误,本来写了李清照的词,落款的时候写“诗一首”,我们这个诗词曲,还有古人的一些句子,对联,都是一些常识的问题,我们在搞书法,一定要读书的,比如你临摹古人的帖,一定要把内容搞明白,纯粹写字可能没有多大出息的,可能能够卖字赚点钱,但是要成为一个大家,必须要读书,我们的大家,要么是学者,要么是文学家,这些东西都是练习在一起,尤其是你的作品挂在离评委休息的地方比较近的时候,你就容易倒霉,本来这个作品获奖了,但是被评为看到很明显的错误,这个作品可能连入展都很难。

  第三个就是尺寸,一定要遵守的,不要超过尺寸,有一年一个展览,具体名字我忘了,因为那个展厅,规定的是六尺,出现了大批的超出六尺了,结果在桌上量一下,超出的全部都不要,很多写得很好的也入不了,所以尺寸一定要认真,在尺寸里面,发挥你的才能,不一定要超出你才能表现你的才能。

  还有就是在形式上,不要搞的太艳,书法讲究的是“雅”,有的纸张太鲜艳,有的是蓝色的纸张写金色的字,这个就处理不好了,最后评委一看,觉得很不舒服。尽量追求雅一点,有些见功夫的,还是白宣纸比较好。

  还有一个问题,孤僻的字少用,以前我去参加评选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带工具书,一旦评委出现了争议,就查工具书,如果你写的字连工具书里面都查不到的话,你就麻烦了,有些字以前有过,但是没有被大家认可,这些字你就不要写,包括于右任的草书里面,也有一些字,大家都不认识,在草书大字典里面也找不到的,有人就提出来这个问题。所以说,特别孤僻的字,尽量避开。

  还有如果征稿启事不要求你装裱,托裱,你就不要去弄,你粘一下就好,否则你就犯规了,这些小细节大家也要注意一下。大概就这些需要注意,这些当然都不是最主要的,注意一下就行。

  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到核心上,就是创作上的问题。在笔法,章法,结构上进行再次调整,形成自己一套标准和系统。下面大家还有什么要提问的。

  罗海明:张老师,您好,小楷问题,我对别人,很多人写小楷,都在追求自己的一种风格,小楷中哪一种风格是比较好的,有没有什么标准可言?

  张老师:小楷总体来说,还是以魏晋为主,到了明代的小楷,虽然不错,但是比起魏晋还是有差距,所以说到唐代的小楷,法的东西太多,魏晋的小楷还是最好的,境界最高的,这里面有一个古法和今法的问题,古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较朴实的,隶书的味道比较浓厚,以古茂为主的,这种东西还是比较高雅的,写的速度也不会太快,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伴随着很多灵动的东西,所以说写小楷,魏晋是一定要写的,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时候,小楷线条的爽快方面就增加了,但是依然把魏晋这个自由,变化都是比较丰富,我建议我们不写小楷的人,也要写写小楷,对于提升我们的眼界,也是大有帮助的,提升我们欣赏作品的那种能力是非常有好处,所以我们不论写行书,草书还是隶书,篆书,建议也写写小楷,对自己的提升很有帮助的。

  学员:张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至于《圣教序》的问题,我当时看了你的一本书里面,就说到它的结构规律的问题,特别是避让之间的问题,今天想请你谈一下,把握王羲之《圣教序》有没有什么规律性呢?

  张老师:行书结字的规律上,除了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配合问题上,确实有一个闭合性的因素在里面,我以前在解释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太好解释,主要是在那个起笔,还有收笔之间的照应关系,影响到这个气的变化,出锋的角度和起笔汇合在一起,这个道理我在今年书画频道录制讲座的时候,我又做了进一步的举例和阐释,特别是在《圣教序》里面写得比较凝重的那一部分,说的比较多,在闭合性上们就表现得更加充分。有的字出锋的时候没有收笔,所以,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再从王羲之的字上再研究一下,我在这还不如举一些例子,还是结构的问题,比如说文化的“文”,最后两笔都是往上翘的。闭合性作为一种规律来学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学员:对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看法,另外就是对于临习标准草书,对于学习孙过庭,怀素等书法好处?

  张老师:学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是可以学习,1992年再西安召开一个研讨会,在里面我有一篇论文,叫《于右任标准的非标准分析》,论述了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他里面有很多不标准的东西,比如左边写成草书,右边写成行书了,整个字也有行书的东西在里面,不一定全是行草书。最后的结论就是,于右任作为一个情感很丰富,创作力很强的一个大家,他在讲究标准草书的时候,是不能搞错的,但是在进入创作的时候,是非常感性的,那就不一定是完全按照标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于右任草书的时候,是有好处,是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抛开创作是时候是不会影响你的创作,就是说你现在在写草书的时候,有的不一定是按照于右任草书的那种标准去写,学会草法,不会写错,在这个基础上,在从章法,用墨上去调整一下,这样形态上,个性上表达自己的感情,那是没有问题的。



毛国典老师谈国展

  在全国展当中,无论是大展还是小展,唯一的标准就是要传统。评委在评的时候,作品比较多,但是都要有传统的基础,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比较容易入展,凡是没有主线的,或者是学当代人东西的,一般都上不了。没有主线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没有把一家学像,哪一家都不像,看着这件作品,知道它是行书,是草书,是隶书,但是看不出他是学哪一帖的,这叫做大杂烩,这些作者学习了很多帖,但是让专家看,让评委看,就是大杂烩,不入流的,没有主线的,这种作品很难上全国展。因为你没有主线,所以整幅作品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低俗,没有出处,你就写得很低俗,你写的东西有出处,就算写得一般,水平不是太高,这个作品就不会俗,要比那些没有主线的容易入展得多。

  我在这里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是要学一家,学一个帖,比如学习王羲之《怀仁圣教序》,你可以在圣教序上面下苦功夫,写到很像的地步,比如你学习小楷,你学王宠的,或者是写《灵飞经》,或者赵孟頫(这一段内容有缺失--小编注)。

  无论你怎么学习书法都好,你一定要把临帖放在第一位。这个临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因为你上了全国展,或者获奖之后你就不临帖了,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你入展了还是获奖了,你也是要临帖。你想保证你每次都能入展,每次都能够获奖,你就要坚持临帖,没有别的办法。我有这个体会,有人写隶书的时候,一个帖学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写透,就学习另外的帖子,之后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学习另外的帖子,几个帖子在那里交换临摹,来来回回地摇摆,这样摇摆的结果是一样也学不精,一样也学不像,浪费时间,皮毛也学习不到。很多上不了国展,就说是评委的不公平,评委在评选的时候是看作品,不是看名字的,所以你们参加展览的时候,不要以为有人就能够入展,不是这样的。水平高,都是能够入展的,水平低,想入都入不了,每次全国展,就是那么一些人的名字上下翻,这一次是你上,下一次就是我上,其他的很多,都入不了,这里面涉及的都是水平问题,只要你水平高,不一定每次都能入选,因为每次的评委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基本审美是一样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我在很多地方都一直强调,不能够学当代人的,一定要学习传统。

  一个书法家,不仅要会写字,还要懂得工具,纸墨等,还要懂得这个作品的形式,还要懂得这个展览书法的一个导向,关注当代,作品一定要与时代同发展,观念要新,作品的格调要新,不要和一般的作者一个水准,让人家一看就道,二十岁写的字,像别人50岁的人写的字,或者写得很像当代哪一个书法家写的字,这都是不行的,观念陈旧,格调偏低,应该是50岁写的字,像二十岁的人写的字,这就对了。这个导向和标准,下面我给大家讲这个色彩,全国展当中,不管是哪一个展,色彩和形式,在当前来讲,是比较重要的,年轻作者没有上过国展的,或者只上过一次的作者,你一定不要过于朴实,你要在形式上非常实在地下功夫,不要因为自己要上班,比较忙,就忽略了这一点。

  因为每次全国展览的竞争是很大的,一次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有四五万件,你没有时间,别人有时间,对于形式,你不做,别人去做了,一张白纸,你就哗啦啦地写,就交稿了,评委一看,就会想,你这个作者一定是应付的,这种情况要入展,很难,或者写得很不错的,也很容易被刷下去,或者无法从复评进入终评。为什么现在全国展写小楷的些小行书的很多,你们可以去看一个展览或者一次大赛,或者一个作品集的,横向或者纵向地去对比,你会发现,写小楷,或者写小行书的非常多,或者写篆书,金文等的,字数多,而且作品很大的,形式做得好,都很容易上,凡是写的字比较小,尺寸比较小,形式比较简单的,都很难上,因为这次作品技术含量比较低,评委一看,就会想,这个作者不懂脑筋,不懂思考问题,所以这个作品,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做形式。

  凡是内容比较多的,字比较小的,你一定要下功夫,把这个形式给做好。这个作品让评委一看,就算写得很一般,但是下功夫了,可能要投他一票,再说写这么多字也是很辛苦的,或者说这种作品打动了评委,它很精致,这个作品要是能够多争取一票,也许你就获奖了,或者说多一票,就入展了。

  以前,我还是一般作者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不管是投书法,投篆刻,投全国美展,都会把作品做得很精致,就像设计作品一样,一定要把这作品设计得很精致,从色彩到形式,到点线面的运用,都要考虑得非常周到,全国展,做形式都要做一个礼拜,做一个好的色彩,先把形式做好之后,再考虑内容,大家看看全国展的作品,看看这几年来全国展获奖的作品,有多少作品是白纸黑字的?这不是我说的,我是根据历史来说话的,做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的观念在改变。过去写字的人很少,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展,他们是特邀,不是征稿的,就是一个省只有几个指标,然后再由书协评。到第三届就开始对外征稿了,收到的作品是是四千多件,而十届全国展,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看看自个,就是要看看你这个作品能不能看,不能看的作品,一律被当成是垃圾。

  十届国展之前,那些获奖的或者入展的,都出名了,而且有很多也成为大家了,凡是很业余的,但是很有名气的,都差不多被忘记了,这是观念不一样,时代不一样,过去的观念比较保守,因为保守,所以纸张就是一张白纸,或者就是洒金宣或者散银宣,这样一写,有一般的水平,就入全国展了。这么多年的变化比较大,作者参与的是比较多,参与得多,就形成了竞争,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入展,所以现在入全国展比过去要难十倍,过去是四千件,现在是六万件,所以说,这个观念变了,大家也要跟着变。现在的观念也不一样,就是好好做展,凡是五十岁以上的和六十岁以上的人,六十岁以上的人的观念,基本上就是白纸黑字,他们说的传统和我们所说的也不一样,标准,对书法的理解都不一样,他们那个标准,就是一位写唐楷,写颜体,柳体和欧体的现象,就叫做传统,他对传统,就是一个误解,这是不对的,现在三十岁的,和四十岁的对传统的理解,和过去五十岁,六十岁的人对传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书法,你要把握两点和两头,就是书法本体要学传统的,学习最古老的,两头就是一头把握对传统的,一头把握对现在的,就可以了,有这个意识是就行了,这个心意识就是观念要新,在搞创作的时候,你要搞好形式,作品让人家一看,就震慑了,一眼就盯上了,作品要达到这种效果,这个形式感一定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凡是大作品,作形式,这个作品就算写得一般,但是,还是比较专业的,这是我的一些经验。有些书法家,虽然水平很不错,但是他们没有当过评委,所得到的这种信息量就比较小。

  不管是学习哪一种书体,应该还要再细化,这种细化应该是从点画,偏旁和结构这些去看。这种细化是不论哪一种书体的学习,都是通用的。点画,比如一个撇,一个捺,都要给背起来,行书怎么写,给背起来,隶书怎么写,也给背起来,背得滚瓜烂熟,你才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好。

  另外,大家要把符号给重视起来,不管写哪一种书体,点画,偏旁,把它背起来。尽量在作品里面不要出现业余的笔画,把古代那些经典碑帖的笔画给重视一下,记起来,比如你写隶书,你一定要有以某一个碑为主线的,不能写成大杂烩。要做好的三步曲:临点划;単偏旁;合体字等,做到【里紧外松】。

  还要就是你要写什么内容,首先你要把内容找好,千万不要写人家别人都熟悉的内容,要写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凡是比较熟悉的内容,大家一看,都会背诵了,这种情况很容易撞车。另外,写篆书的,写隶书的,都要勤于查字典,要被工具书,那样不行,或者是对偏旁写,对要写的内容要熟悉,接着就要实验性的创作,先写好草稿,挂起来看看,慢慢发现哪一个笔画,那个字怎么写都心里有数。这一步大家一定要做,不要偷懒。

  这张作品作完之后,再看看,这张作品还要什么地方要改正,没有的话就好了,如果有的话,就要拿另外一张小纸,贴上去就行了。我跟你讲,你要是这样做了,分解细化到偏旁结构,都下了很深功夫,都能够获奖。再强调一下,字帖复印件粘连上墙。随意取一段文字边写边想边对照,一求形似,二求灵动,三试创作,四冲国展【水平+形式+色彩,注意作品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如:印章、印泥、题款】

  我过去投稿都是这样做的。

  先作形式,再做内容,再每一个字进行把握,还要好好临帖。所以大家一定要下苦功夫。

  接下来要讲的是色彩,我先说形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形式不说,这个色彩就白说了。色彩在创作刻字展里面,用的最多,明年还有一个刻字展,刻字展不懂色彩,绝对做不好。国画和书法一样,是玩线条和水墨的,色彩是一个基础课,凡是搞工艺设计,都要学习的。下面是板书:

  冷色:绿、蓝

  暖色:红、黄

  中间色:白、黑、灰

  搭配原则:有主次;有基调;忌平均;有区别:不宜太近,如深加深、浅加浅;避免:绿+咖啡、红+绿、黄+紫

  色彩与心理:暖色前进,冷色后退,黑色恐怖。

  做旧:茶叶水、颜料、酱油,吸附法

  下面谈到的是创作形式:

  创作形式

  1、中 、小楷适宜册页、长卷、扇面或它们的拼合,注意色、形不要太花,不超过三种为宜。

  运用好同类色,忌蓝、绿等冷、深色纸。设计样稿,小样上墙。

  2、多条屏 颜色搭配:对称变色、讲主次、有呼应;各块线格要对齐。

  3、册页 适宜写小字,白纸不如色纸,色纸不如绢,一般23页,但中间可裁,用绫裱不如用卡纸做框,更有立体感。



陈海良老师谈国展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深圳,在我的印象当中,深圳的书法水平和广东的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我今天来是讲行草书和参展的状况,我的课是这样的,我希望我讲一部分,大家来提问,让我知道大家想要知道什么。不能完全听我一个人讲,还有我要强调一点,我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讲的任何一个观点,你们都要用质疑的眼光来对待,对你们有利的,就支持一下,假如没有利的,你就听之任之。我只是借助你们现场的书法状况,做出自己的一个判断,你的判断在哪里,我不知道。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行草书的创作。

  我看大家的作品之后吧,觉得有一个情况,你们在写作品的时候,关顾着怎么写,把它写完。或者套着一种模式去写。当你把这个模式拿出来以后,你就把你的策略,计谋,这个策略这个计谋是不是有过,就像打仗一样,双方交火的时候,大家都在猜测,对方会出什么招数,你们所出的招数是否很高明,只有强大的一方才能想得到。

  真正有实力的人,他是拿出一张白色的整张宣纸,什么形式都没有的,草书写到底,很好,一等奖获得者。你们现在拿出来的作品,那种模式社会上都有,那就成为一种常规战争了,这是很苦难的,你要在里面较量,尽管你赢了,你生命还有最后一口气,你也会元气大伤,你要吧你的计谋给藏起来,像打仗一样,兵以诈胜。

  在创作中有一个特点,形式做得非常好,但是在这中间,你没有营造一个矛盾的交际点,没有营造一个重心点,这么多文字,通过你笔法的组合,章法的组合还有材料的组合,你这个东西表现什么,要表现出来,就像一幅隶书,你写出来是为了表现技法,表示墨色的枯涩浓淡,表现把字写得很有趣味,你是要给大家呈现一个什么东西,每一个作品都要有闪光点,你的作品有多少闪光点,你这些闪光点是为谁服务的,你自己要很清楚,它们不是各自为政的。这就是行草的创作,行草书表现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精神。

  你的作品要有重点,比如说重点提防,重点发挥,哪怕是线性的发挥,哪怕是一个块面,哪怕是一个环节的构造,你构造什么?你从头写到尾,那是不能信任的。

  作为一个评委,他看作品的和时候,首先看的就是造景,他是来不及看你的笔法的。等你的作品有重点感染他,他才会认真的来看你的笔法。

  有的书法作品,是用好多个方块拼接的,写得满满的,这是书法的劳动模范,我们不能做劳动模范,要出奇制胜。怎么样以少胜过,你在作品里面,你要营造一个闪光点,让大家觉得有看头的地方。比如一个地方,可能什么地方都没有看头,就人民广场有看头,因为人民广场是政府重点盯防,重点营造的地方。

  你的书法作品重点在哪里,你可以其他地方都不要,只要这里,所有的地方全部牺牲,就一个地方出彩。我们中国书法是讲究二元对立的,在这里面,就是各种元素的对比,这种对应关系要怎么进行调整?有的人很喜欢发挥,每一张都发挥就等于没有发挥,你还不如在最后,就几行很发挥。

  你的书法作品要要烘托出一个地方,什么地方该含蓄的就要含蓄,什么地方要张扬的,就要张扬。

  一幅书法作品,从头到尾,它有一个起承转换的过程的,不是说,我把这个字写出来就可以,你一开写出来,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就爆发了,这爆发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以王安石《京口》)为例,前面两句很一般,后面两句就很出彩,表达了感情,意境全出。

  你的大作品拿出来,要让以后看作品的人,能够有所感受,就行了,你要打动人,就必须有奇招。你要想到,怎么样第一眼把评委给吸引,他才会进入对你的作品笔法,结构等的。

  行草要注意整体效果,也就是说要有造境,山东吕金光的作品,他只有一招,就足以胜过其他所有的人了,很厉害的,所有的作品放在那里,人家就会注意到吕金光的。他的形式感很强,一招一招出来,里面加上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有一次在评选的时候,人家实在不愿意让他得一等奖,但是没有办法,其他作品的展厅效果很不好,都很平庸,结果还是让他获奖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幅作品,你要给人第一眼就非常抢眼的,我们行草书创作,不是从书斋写的,现在的作品是为了展览,要有展厅的效果,所以就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传统元素要有很好的结合。

  我已看过去,几乎都是学习二王的,人家都在搞常规,你要怎么弄?评委都看腻了,你的作品有可能会成为被刷的对象。书法要强调多元交合,达到“和”的境界。很多人都说我是写二王的,其实我不是,二王写出来都是拿来卖的,是养活我家庭的时候发的,谁要我的大草书啊,大草书只能拿去获奖,小草书才是卖钱的。如果全部学习二王,那就成为陈忠康了,陈忠康就靠二王吃饭。其他人搞二王的想要获奖就很难了,所有靠二王获奖的人现在都走不出来。这个一个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在技术的本身,当前的行草创作,作品一拿出来,都差不多。

  不要因为人家外面学什么,你就写什么,人家拿什么招数,你就用什么招数,要想想还有什么招数可以出。

  你要知道,什么样的形式是美的,一拿出来,你的线条的外形,线条的抒情感,什么样的抒情感是美的。这一点很重点,符合书法审美要求的范围之内,不断地发挥。所以中国书协一向强调,要坚持传统,就是这个原因,一旦脱离了这个框架,第一个被刷的就是你,你可以存在,是属于边沿化的,但是比赛是一种考核,是要有标准的。书法的标准就是技术的标准,考核,是哪个指标等。第一是要有展厅效果,还有就是所有的字都要查过的,不能有错字,写法也要有来头的,杜撰出来的是没有用的,就算确实没有这个字,也要进行很好的磨合。有这些才有过关的希望,接下来评委才会来看你作品的闪光点,你的闪光点点是要重点打造,重点组合的,精心策划的。

  我投稿大草书的时候,组合好以后,随着自己的性情,写20张,然后贴起来,天天看,看一个礼拜,之后肯定会发现不足,你就把这个作品当成被人审视,被人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个作品,好在哪里。审讯之后,看看哪里有问题,看看落款,线条,组合,块面上有什么问题等。然后再作调整,把重新调整的东西再加入进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写20多张,面貌就完全不一样,再看一个礼拜,然后再发现问题,作品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书法的高手是不多的,大多都是普通的作者,并不是很突出的。就像写二王的,全国最少有一两千人以上,你在里面还有优势吗?

  你要创造出一种模式,然后顺着这种模式去写,现在很多人的模式都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被复制粘帖了很多遍,你还在用,那你就没有优势了。制造审美形式的人就是大师,把审美形式改变了,那就是大师。你没有大师的内容,没有大师的技法,你要有大师的气派啊。行草书的创作,首先,就是要和你不一样,你看到以前有的作品写得非常好,你就去模仿,那就不行了,你要想办法去超越他。谁都在变,你和他是没有办法比的,你看看哪些行草书的获奖作者,他的形式语言非常明显。

  你在坚持固有的笔法,方法之上,要怎么样写得和别人不一样。那个不一样,还要在固定的传统审美的范围内,这个审美是有传承性的,就是说你这个线条,要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抒情性能是没有离开轨道的,你在组合之中,运用得怎么样,到位吗,合理吗?你是不是在自然的范围之内?每个字都有来头,只不过在大家书写的过程变异了而已。

  你的作品水平比评委高一点点,也不能高很多,否则评委看不懂的。还有一个问题,评委的组织也是比较复杂,不能够只去考虑评委的喜好。你要考虑什么样的作品。整个的评审上,机制上,需要什么有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符合展览,写得太有个性,你可能也会被刷掉,写得太夸张,不再审美的道路上面,就会被刷掉的。用笔不到位,水平大大高于评委,也要被刷掉。



陈海良就十届国展问题答书友问

  提问:陈老师,因为我小时候写《十七帖》的时间也比较长,也看过你出版的书,我感觉临了很长的时候之后,临帖和创作之间的转换比较困难,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让临帖运用到创作中去呢?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建议。

  陈老师:这就是临帖与创作的问题,就是说你对于这个字帖,到底深入到什么样一个程度,好多人临帖也是临得非常好的,他把临帖和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头脑就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是这样的吧?说明你根本没有吃透,你临摹的时候是稀里糊涂地临,就是说你在临帖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在里面找到什么,就比如说你来这里是干什么呢?就是写到什么程度,你在给你爱人写信,写菜单,写其他的什么,都是十七帖里面的字,你就可以创作了,你能够做到吗?要能够运用到实际上,那才是创作的,你这样做,就知道你自己缺什么,然后你就补什么,比如说你在这里发现自己的字法不行,笔法不行,问题就出来,刚才那个搞考古的老先生说,你要作假,就要做得跟真的一样,为什么要作假呢?作假就是考验你一个综合因素,能够骗上别人,你就厉害了,说这是自己做的版本,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比如说王询的《伯远帖》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没有找到一个跟他的纸相近的纸,你就很难了,比如说写什么书法作品,要用什么样的纸,这个纸张还要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才能和《伯远帖》的纸张相近,这个问题就来,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材料的不了解,对水墨的不了解,比如说,人家也下去游泳了,他不知道这水里面有鳄鱼还是有毒蛇,这下好了,就没有了。纸张找不对,也很难写好的。

  学员:工具的运用和选择有什么要求呢?

  什么样的字要用什么样的纸张,这是很有规律性的,你要研究一下,宣纸有什么性能,元书纸有什么性能,半生半熟的宣纸又什么性能等,什么样颜色的纸张有什么性能,都要进行研究,不然人家一看就说,你这个不对啊,颜色就不对,一看就知道是做旧,你要做到让人家看不出你是做旧的,要做到人家看了半天都看不出来里面到底是什么回事,运用的手法让人家都不知道,你才是高手。

  好,这是纸张问题,这就行草创作中很重要的一条,然后就是毛笔,想想王询《伯远帖》是用什么毛笔写的,是长锋,或者是短锋,是狼毫还是羊毫,还是兼毫,还是我们所说的鼠须笔,可能什么都不是,你自己去尝试,你要根据这个武器——毛笔,有什么性能,运用起来是怎么弄的,你全部都了解,你才能运用。

  还有一个问题,篆刻,印章盖在那个位置,能够做到让别人看不出的地步,搞不清楚,这才是高手。就是说你的印章应该盖在哪个位置,不是乱盖的,现在的作品放在展厅里面,都要盖上很多图章,盖的时候要选择在什么位置,什么地方盖才是合理的。

  紧接着就是笔法的问题,你的笔法是不是属于魏晋的调子里面的,出来一点点都不行,这就是对你最严峻的考验,章法组合是不是在这个调里面,氛围表现是不是在这个调里面,表现魏晋的这个味道,气韵等,你要表现出来。笔法对了,气韵不对,就像我们看张旭的《古诗四首》,笔法对了,但是气息好像有点不对,好像是北宋人伪造的,不一定是张旭的字,你一定要骗过他,让别人感到很合拍,最后说,这是真迹无疑,就是张大千一样,张大千搞的石涛四条屏,蒙的不是一般人,蒙的是谁?是罗振玉,罗振玉是谁?是溥仪的老师,皇宫里面的字画倒卖,溥仪都信任他的,罗振玉自己也喜欢搞鉴定收藏,自己也是鉴定高手的,罗振玉的章一盖上去,假的也变成真的了,张大千能够把罗振玉给蒙了,张大千还有更厉害的,把黄宾虹给蒙了,黄宾虹一辈子都是搞鉴定收藏的。

  这就是一个综合因素,还要考量一下你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书法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技术的原因就是在这里,它表现的是文化。第二个要谈的就是技法因素。临帖就是自己缺什么,就去帖子里面寻找什么。

  学员:行书和草书的鉴定?行书多一些就是行书,草书多一些草书就是草书,但是我在写行书的时候,有些草书写得比较顺手,不自觉就融入了一些草书的写法,具体的界限怎么去评定。

  陈:在评审的时候,可能行书多一些就是行书,草书多一些草书就是草书,这种做法不是很正规的,真正的行书和草书不是以这个来界定的,这个和我们的展览无关。真正的草书和行书,是根据你的情绪来决定的,比如徐渭的草书,但是里面大部分的字都是行书。另外,艺术也是要以情为上,没有情就没有艺术。陆机的《文赋》里面,把艺术的五个要求,一个就是应,就是一个子和另外一个字有什么呼应,应对。第二个就是“和”,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和谐社会,就是一般的,基本符合的社会组合的基本原则,第三就是“悲”,这是“悲”是把情怀也加进去,悲是属于雄壮类型的,是最伟大的。喜剧是让人家笑的,悲剧正好相反,悲就是以情感人。第四个就是“雅”,要求境界就是“雅”,雅是符合正式的规范,符合理的规范,古代有“发乎行,而止乎理”的说法,一种艺术本来就是民间艺术,后来经过文人进行整理,最后雅化了。为什么王羲之写得这个样子的呢?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唯美的呢?它就是达到了这种最高境界,第五个就是“丽”,就是繁华的意思。魏晋就是唯美,丽就是它的标准和追求。

  学员:陈老师,因为网络比较普遍,所以大家看来看去,书法总是有一种同化的现象,很多人喜欢写二王的,但是如何在学习中写出自己的特点呢?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呢?

  陈:我学书法也学了30多年,我大学的时候也有拜过老师的,我的老师是尉天池先生,确实也走过能够做假的地步。也就是我也是在学老师的,你们也有的是在学我的,或者学习李双阳的,都可以,等到你达到一种境界的时候,艺术家要有哲学家的脑袋。你要想到,你喜欢什么,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确定,你可能不是喜欢你老师的作品,你可能喜欢的是另外一些东西,你就要自己去找,尽管它不可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利润或者很多名气,不可能入展,这都没有入展,也没有关系。

  杨维桢本来就是一个小书家,就是我们几个人喜欢杨维桢,后来大家都在学习杨维桢的,杨维桢在书法上是没有什么位置的,我以前的毕业论文就写杨维桢,后来有一些人也来搞杨维桢,有很多都出版了很多杨维桢的作品集,把杨维和祝枝山,徐渭这些大家放在一起了,杨维桢不是大家,他和王羲之他们,根本就不能比,连赵孟疃疾荒鼙龋≈竿范寂挪簧希褪俏宜档搅搜钗澹蠹叶祭囱把钗澹裁茨兀磕忝欠⑾终飧鱿窒竺挥校刻拼锕サ摹妒槠住罚锕ナ翘拼榉ㄉ鲜敲挥惺裁次恢玫模牵锕サ摹妒槠住纷魑黄槁郏倮飞鲜呛苡形恢玫模魑榉ㄒ帐醯谋旧硎敲挥卸嗌僖庖宓模鞘焙蜃钣忻目樗闶茄照媲洌菔榫褪钦判窈突乘兀惺榫褪抢畋焙#罄丛倥牛榫团诺教扑募遥ㄋ堑摹Q照媲淇榫褪且恢执筇谱杂煽诺南窒筇逑郑判窈突乘氐牟菔橐灿写筇葡韵郑幸恢挚裢母芯酰屠畎椎“天子呼来不上船”一样,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多少人有多少这样的气势啊,都是些不出来的,相反,平庸的文人就很多,还有一个名词叫做“犬儒”,都是被收买的,独立意识不强,就是忽悠,被政治利用了,写不出好的诗歌,小说,一有比赛就是歌颂共产党,就是歌颂井冈山,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这些。

  学员:陈老师,你好,大家都知道你的草书是些的很厉害的,也小楷,小楷也写得很好,请讲一下你对小楷有什么想法,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取法方面有没有什么要求。

  陈:小楷因为现在的情况还没有显示出来,过三十年,五十年,后人对我们现在的成果进行鉴定的话,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楷书都是最弱的,不要说我们写楷书,都是学习古人的,行草书还好一些,和古人拉开一定的距离,落后的原因很多,一个就是科举用不上,我们楷书发展的条件,被抽离了。古代的楷书都是要考试的,比如你考状元,进士或者举人,都是要用上的,就是看你的小楷,清代的科举更严格,有一个笔画写得不好,有些臃肿,或者有一个字写得不好,我是评卷老师的话,就把它扔了,一个笔画写不好,就足以毁掉你的仕途,说明古代人对楷书的要求十分严格,好多人到年龄很大的时候,才中进士,百分之九十都是因为小楷写得不好,比如像我这种人,可能都过不了,因为就算你文章写得再好,你的小楷没有过关,一切都免谈。我自己小小楷的时候也想过,要写得跟那些科考人员相抗衡,和那些状元的小楷放在一起,都不感觉逊色,不然你的楷书就很失败了,当然,小楷你们要走出这个圈子,确实很难,二王的小楷已经非常唯美,比如《黄庭经》和《玉版十三行》等,明代的小楷也没有超过他们,你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练。我小楷的时候,也是很注意的这个现象,在材料上我也是特别的讲究,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我也很紧张,我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马上要进入衰年了,眼睛快成不行,一旦眼睛不行,写小楷就很难。如果你在五十岁之前没有把小楷写好,你肯能就很难写得多好的,也不是说把小楷写得像王羲之和王献之,不是那个意思,你写的小楷拿出来,要和古人相比也毫不逊色才行。这一点就能够证明的基本功,而且写小楷你要对各门各派都比较了解才行,历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缝隙可以钻的,还有多少缝隙你钻得出来。

  我的思维是这样的,我的小楷基本上以多宝塔为框架,但是我把它进行压扁,左右取势,但是起笔和收笔加入很多魏碑的动作在里面,撇捺加入很多隶书的成分在里面,能否成功,后人会去评说的。现在在结构上也比较符合我的心意,通过这么笔画的改变,这么多笔法的改变,重新组合,带来最后的改变在气息上的改变,可能我的字在气息上不是很通畅,但是结构也差不多达到我的基本要求,但是要表现什么气息,字与字,还有章法之间表现出什么东西,是不是很合理,那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努力。所以我写楷书,就是要写到和古代科考人员抗衡的地步。中楷大楷,中楷像洪厚甜就有自己的风格,有很多人楷书写得太怪了,我写的中楷就是太过程式化了,可以看碑,去看宗庙的碑,洪厚甜的楷书可能就是宗庙碑来的,写得比较野逸的。要经常研究古人的东西,想想为什么欧阳询的东西会写得这样的呢?一般写得野逸的作品,都是民间名士的碑,都写得比较野,文人的就写得比较雅,把它雅化。

  学员:老师说这个国展除了要表现一种扎实的功力,还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个风格表现是很和总要吗?这个度怎么把握?

  陈:风格当然很重要!风格最终反映到作品上,我的风格一拿出来,就是和你不一样的,除非你是跟我学,风格是决定胜负成败的基本。行字,包括内在语言,还有你的作品要表现什么样的审美趣味,都是很重要,就是把你的精神表现出来。

  学员:现在的国展都讲究视觉冲击力,请问像正书,篆书,隶书和小楷如何表现出这种视觉冲击力呢?

  陈:比如你这个字要放在什么样的形式里面,形式和内容要兼容,你要放在什么样的内容是好的,放在哪里是不好的?有一个组长,就是我的一个领导,和我说过,他这个楷书都写了四五十年了,一次展都没有上过,我问他写什么,一看是些张黑女的,写得很到位,一写就是六尺整张,六尺对开,总是这样的形式,我说你这样的楷书放在这样的形式里面是很不适合的,写得老掉牙了,那怎么办呢?我建议他把楷书写成小方块,写在印花纸上,写得很精致,然后粘在册页上,结果在八届国展楷书入展了,后来再写这个形式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东西一直都在变。你的形式感就是要吸引评委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是效果就不一样了,要重新包装,人还是这个人,但是经过包装就不一样了。还有你的材料也要包装,把表面现象先做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书画家二维码印章,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黭Ҷά룬ɨһɨѯ

“第十届“润德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吉ICP备11002172号-1
吉公网安备 22060202000206号
Copyright ©2005-2023 书画互动 版权所有
微信、电话:13040329039 微信公众号:书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