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二)_书画评论_艺术评论_书画互动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书画评论
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二)
发布日期:2018-11-16  点击:109
李双阳谈国展

  我就从实战方面给大家讲比较实用的东西,我认为对于国展来说,实用的东西会更可贵。

  从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针对不同的形式的作品,,书写内容要根据形式来确定。写一些生僻的内容还是比较好的,不要因为你写的内容一下子就被评委看出来,这里面哪个字掉了,哪一个字错了,很多小孩子都能背诵的唐诗,大家最好不要写。我们写小字,用手札式和手卷,特别是后面加条幅,拼接的这种形式,现在非常多,也是现在小字书写的一种常规模式。

  对于内容的选择,我认为平常在写二王一路手札时候,最好不要抄写唐诗,唐诗的用词太过精炼,每个字的独立性比较强,像古人经常书写的那种口语化的字不是太多,建议大家抄写书论和画论,这是比较常规的做法,还有抄写清代的诗话,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袁枚的《随园诗话》,还有《容斋笔记》等,还有就是可以写一些自己的学书体会或者创作感言,这样一来,如果是文字通畅的话,评委很难去挑你的毛病。

  另外现代的短消息文化业可以加以运用,比如朋友之间交流的短信也可以作为书写的内容,当然不能公开的短信就不要写,以免出现什么短信门事件,影响不好。写一写常规的短信就好。

  至于手扎式也是我们在书写当中,常规的表现手法,对内容的选择,选择的余地和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弊病就是从众心理,我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短消息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

  写大字的条幅,一般写古典诗词的比较多,如果你自己擅长创作诗词的话,也可以写自己的东西,还有抄古代诗歌的时候,避免抄唐诗。你可以抄写一些宋人的诗歌,明清的,评委从来也没有看到过,也来不及给你看看你里面有没有错别字什么的,都没有问题,最怕的就是那些被人选烂了的诗歌。

  对于尺寸,还是要按照规矩来确定,小字条幅,它的形式还是比较好的。行草的落款用小楷,作为题跋或者释文等,可以让人家看出你的传统功力,这样很容易得到评委的一票,我认为对作品形式尺寸的运用上,还是小一点为好,比如不足一米八的,你可以给它加个头,用篆书或者用汉碑去写也可以,作品可以更加精致,也可以让老师帮你写一下,都不算是抄袭或者代笔,还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还有对联内容的选择,对联在国展中,入选率不是很高,但是真正写得好的,也是能够入选的。对于六尺对开的宣纸,现在最多写七言的。你也可以写得宽松的,比如六尺对开写五言的,写得精彩的话,也能够打动评委。或者你写经典的四言楹联也是可以的。大字对联要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不要用很熟宣去写,用磨的墨,过夜的宿墨,增加墨色的丰富性,增加视觉冲击力,效果会更好。

  常规的形式方面,你具有一定书写能力的时候,对这个形式的把握,还是要懂脑筋的,如果你能够设计出一种和大家不一样的书写形式,而且更加具有可观性的话,在展览也许能跳出来,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形式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在作品集中寻找别人用过的形式,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你能否设计出一种很高雅,又和别人不一样的形式,大家要思考。首先这种形式的设计和纸张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写字,首先是到纸行去选择纸,我觉得这也是备战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三军打仗,粮草先行”,先把该准备的要准备好,对作品形式的设计,我认为和色彩是分不开的。色彩的运用我建议大家不要太杂,把大红和大绿的放在一起,这种效果是不好的,非常俗,怎样感受他的过渡式,这是我们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形式在起作用,比如我们平时用深咖啡和浅咖啡之间的过渡,都是非常雅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作品写好了,就是一个半成品,大家对于色彩的追求上,做旧也是一种方法,有时候做不好,就把作品给做怀了,所以我们对这个颜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你做之前一定要拿同类型的纸张色彩进行比对,做完等它干了之后,是你自己要追求的那种效果,你就可以这样去做,不然你一幅作品已经写得很满意了,最后因为色彩没有做好,把作品弄坏了,就很可惜了。这种情况在我们身上也经常发生过。所以对对色彩进行比对,试验,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先试皮看看皮肤是否过敏一样,对于色彩的一种追求,大家可以大胆地去做。我曾经做过一项就像古书那种很深沉的紫罗兰颜色,我觉得这种非常好,也做过,就是做的不太均匀,但是,它要分几次来做,在把握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对于这个度的把握一定要把握好,因为它的颜色是很特别的。

  对于常规的形式,你在书写的时候,手头功夫非常好,水平对于入展应该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写个条幅,你可以体现你笔墨本体技法放在第一位。于自己的书法风格追求,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在大家都用色彩的时候,你用一张白纸,反而显得更加纯洁,还有人在书写的时候,写写对联,中间落款的对联,这种形式很多评委都不太认可的,你还是把款写在左边下面比较好。或者你上联落右款,下联落左款,这样也可以。如果落款在中间,是不符合对联的传统形式传承的,避免评委的不认可,在形式上不被认可,大家要避免一下。

  还有一种常规的形式,是把六尺整张裁成四条屏。因为写四条屏的不多,大家都认为这种纸太窄了,但是你一行写两行,三行也都是可以的,中间加一条牙条,比如紫罗兰色的沿条,也可以的,这样的四条屏会很跳,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还有就是几块拼起来的,也是常规的,大家可以给它来点变化,也就是尺寸要用足,像边上可以加一条其他的色纸,一般情况下,可以用铁篆写,但是在身边写铁线篆的人比较少,在我的工作室里面有一个女学员,她以前从来没有写过篆书,更是没有写过铁线篆,后来我让她写李斯的《峄山刻石》,李阳冰的《三坟记》,他大概就用了三个月去去写铁线篆就如国展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方法,而且铁线篆的练习,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基本元素的书写,自能够让我风格有所突破。在下半年学习的和时候,我就给她找了一个风格突破,定位在《中山王》,让她把那些尖刻的东西给它去掉了,还是写得匀称,字的线条接近《中山王》,结构也是偏长的。但是线条是用粉铅写,那种线条才好控制,而且写出来的线条有沙沙的感觉,不像有些人写篆书写得很实,用铁线篆写,线条有点沙沙,苍劲的感觉,非常好,在空间布局的时候,比如写“日”字的时候,我让她两边都空着,所以效果非常好,大家对篆书的的学习,像厚甜老师说的,每一种书体的学习,它都有一个共同性,为什么要给固定和分开。写好篆书,特别是写好铁线篆,对我们未来来说,在某种程度,特别是些草书的线条帮助非常大。如果你想把怀素的《自叙帖》写好的话,假如你之前写过小篆,然后再来写的时候,会很容易上手,我们对书法的理解,书法的本源还是来源于篆书,准确地说,是来源于小篆。

  常规的选手,我觉得还是以本体来选择,但是对于大家给自己一个判断的时候,在入选作品800件至1200件的时候,大家要动一下脑筋,我觉得在同等条件下,形式好的肯定占优势。比如你写大草的时候,如果小楷写得好的话,可以多增加一些款,前面的序言和后面的跋文,多用小楷去表现,这样让人觉得你的作品当中用动有静,大开大合,就像我们看齐白石的写意,花卉,很精致放在一起的搭配。所以有的人写了一面墙的大字,他配成图片的时候,必须要有参照,比如要站着一个人,才能显示出作品的大,所以说,需要有衬托。但是假如你小楷写得不好的时候,就不要画蛇添足了,一定要在你小楷和大草都写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能借助于这种形式。

  还有就是说能不能写这种大的斗方,或者是大的斗方,两张拼起来,也可以,我觉得六尺的话,如果两张拼起来,效果可能不太好,还不如一张,如果你能够在方正之间把你所要表达的笔墨情趣,章法的形式,色彩的搭配能够做好的话,我相信这种斗方在展览之中也会很少的,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作品形式,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作品当中拍照的问题,如果是要拍照,能不能托好,因为托好的作品和没有托好的作品,那种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都是大家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可以托的,如果不可以托的话,选择加工好的粉宣纸,可能会占优势,还有就是说,大家在不敢托的时候,你的作品应该让装裱师上一下墙,水托一下,不在下面一托层纸,然后你用一个管子卷起来寄出去,这样保护你作品的平整度,来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第三个我来讲一个对作品度的把握,刚才刘恒老师也说过了,从某种角度上,既然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作品审美的共性,特别个性的作品,或者写得非常富有个性的作品,一般都很难得到多票,就是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就是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还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对传统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而且他依赖于汉字,它的载体还是汉字,所以评委看你的字,第一样是看你的什么呢?看有没有传统,你一看就是写二王的,写书谱的,基本的笔法技法表现都没有问题,这样的作品,在保证入展的情况下,你才有可能获奖。所以对度的把握很难,所以大家在对作品书写的时候,之前要有一个判断,我应该强化哪一点。我们平常在写作品的时候,在表现上放得开,经常书写的时候,对笔法有一种弱化的现象,不过分地去表现那种铁画银钩,提按等表现得很到位,自己对抽象书法的追求的时候,更多是对技巧的一种弱化。

  对于作品度的把握,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经验,也就是说你的作品符不符合这样一种评选机制的,作品对共性的一种把握,我们更多是展览的共性基础之上,才会去发挥自己的一点个性的东西,展览作品,往往对于共性的表现上,要更多一些,更多的是要表现你对传统书法共性的一种理解,和对技法的一种展现,这种情况下,作品可能更受欢迎,更多的时候,你以某一种帖作为某一种参照,这种形式可能会在投票机制上,得到评委的喜好,相对的成功率比较高。所以经常我看到获奖作品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获奖的作品还不如入展的作品,这种情况非常正常,评委投票选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把握这种审美的普遍性,不代表一种最高端的普遍性。

  另外是大家对书体,还有书写的风格上,我觉得这个展览,以后可以往多元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比如集中书体,我都投,就像这个体操一样,每个项目都能够参加,也能够得到名次,这个书法,我觉得大家要建议中国书协也要改变一下,就是每个书体我都投,比如楷书入展了,草书也入展了,我认为可以不取消这个体制,这种评审机制,可能对大家对书体多元化的发展,我认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刘恒老师谈国展

  很多朋友都不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了,对于全国书法展的情况也都比较了解,现在的情况是,搞稿的作者越来越多,展览的竞争性越来越强,现在全国展览的一个单项展览,随随便便一投稿都是一万五以上,有的接近一万七一万八以上,在全国性的综合展览中,可能都要几万件,可是展览的参展的数量总是有限,九届国展在广州可能展出了一千多件,那么这次展览分了上海和广西两个展区,按书体分,分区的展览为作者们的投稿提供一个多投的机会,一会你投广西的,一会你投上海的,你投多少次稿,还是一次性的评选。现在分了两个地方,有的作者准备上海这边也投,广西这边也投,可能又要创新记录,对于我们这些作者来说,参展的竞争性非常激烈,一次展览是对自己从事书法的一个检阅,但是也抱一个平常的心态,几万人投稿,可能到最后一千件甚至几百件入选,但是也不能说,落选的就一定比入选的要差,事实上每次展览,也都有相当一部分,水平已经达到了入选的水平线上,但是也都没有上,这和作者的水平,评选中的方式和运气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作为我们的作者来说,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把我们平时的水平充分地体现出来,把这个作为自己书法学习的一次检验的机会。这次十届国展,可能大家看了征稿启事,有几个和以往不太一样的说明,我们这些作者可能在创作的过程,要加以注意。

  1、 以往都是八尺的,尺寸的的规定不是那么严格,这次规定得比较死,高是一百八十公分,宽是97公分,这就是我们平常用的六尺宣纸的尺寸,也就是说,高和宽都不能超过六尺宣纸,以往会有一些作者通过一些方式,比如四条屏,超长的条幅,在展厅里面有一种气势,一种比较吸引人的感觉,这次恐怕比较难了,也很少会有人用六尺以下的作品去投稿,可是超过六尺主办方又不接受,这次作品有可能像日本人办的展览,统一尺寸,很可能是这样的而一个结果。

  2、 可能在作者的书写技巧上,要求得比较细致。因为尽管我们现在的展览,对于作品形式的设计,包括装饰,花样很多,纸张的颜色也在考虑之内,其实评委看了作品的形式之后,最终还是要看你的书写水平,还要看你书法的艺术价值的高低,除了尺寸的限制,还有一个新的规定。

  3、不要长卷,册页,也就是只能是中堂,条幅,对联,或者是小方块的拼接,对于以往擅长写册页和手卷的作者来说,是一个限制,我看现在的作品也是花样很多,有的作者,如果长卷不让投,他可以截成几节,拼凑起来,也是一种形式,但是和长卷的效果还是不太一样,这就需要我们作者在创作里面如何适应这种限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水准,这次可能还有一个评选办法。

  4、初评的时候,可能要用照片来评选,收稿单位都要准备好数码相机,作品寄到的时候,都要为作品先拍照,然后放在电脑里,统一打印出来,初评就是要看看这些作者的初评作品来决定,这个方式在今年上半年安徽书协和中国书协合办的“邓石如奖”已经用过了,他们是由作者自己拍照出来,但是效果还是差不多,大字的作品拍一张就够了,要是小字作品,要拍整张的,还要拍摄局部的,所以对于作品的整体视觉感要求更高,现在彩色打印出来,就像一个作品集一样,一页一页拆开,那么对于有颜色的纸张,对于形式上设计别出心裁的作品,会有一些优势。如果用一张白纸拍出来,效果可能要弱了一些,所以对于作者对新的评选要求,都要适应,也有有新的想法。当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评委最后还是要关注到你的书写能力,还有技巧的运用。现在我们全国书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创作上,书风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状况。
  首要的,我感觉要以传统保持比较密切的传统,所谓传统无非是历朝历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或者是经典的碑刻,法帖,占主流的,其实评委在评选的过程中,判断作品的第一个印象,第一个依据往往是看你这个作品和传统经典的联系有多少,所以相对来说,在面目上,对名家风格,经典作品内靠拢一些,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有些优秀的作者,成熟的风格,像洪厚甜和李双阳两位老师,他们经常在国展中获奖,达到这个水平的作者,当然他个人的风格可以更加强烈,更加自我,但是作为初次投稿,或者对入选的把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要和传统拉近距离,和传统那些优秀作品的风格,要靠拢一下,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具体还要看你做的怎么样。

  这次既然对作品的尺度有要求,那么我们再对作品的细节上,可能就要做得精到,细致,特别是擅长写小字的作者,比如写小行草和小楷的作者,要把自己书写的技巧发挥得更充分一点,在作品中,一定要做到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虚实的对比。书法的练习是长期的,技巧也是很丰富的,但是落实到一件作品,特别是在展览里面,要处理好的关系,说来也简单,虽然说每个风风格都不一样,但是要找出它们的规律,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把握,比如书写的速度,点画的质量,包括墨色浓淡,干枯的对比。字的大小,聚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书法进入到创作的观念里面去,实际上是受到展览的需要,也受美术作品的影响,对古人来说,没有什么展览,都是平常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积累,要写什么内容,也像抄书一样写出来了,他也不会想到我这个作品要展示,挂在那里给人家看,一般自己写的东西都是留起来送人或者自己欣赏的,没有这种创作的概念。

  古代有很多经典作品,就是不经意写出来,但是我们现在的作品都是为了某个展览,为了某种场合的展示,而专门书写,自然而然就引进了创作这个观念,除了要体现自己平常的技巧以外,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写之前的这种设计,除了用纸颜色,尺寸的安排,装饰的安排之外,还包括我要写的内容,在尺寸里面如何安排,哪些字是要用浓墨写,写到哪些字的时候要变成飞白,甚至一行里面要出现一种干笔,破锋写出来的效果的,他所有东西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然后再先要小样设计好,再放大,落实在作品里面,所以在这样的创作过程里面,案头工作要做得更细致一些,除了我们自己在家里关门动脑筋之外,恐怕也还要同道之间的交流,作品集的交流,但是现在作品的制作方式,其实也很难说是一种创新。

  其实是古代博物馆里面那些东西的样子,主要染成旧的黄的等旧的颜色,然后把古代一些作品的装裱方式,运用拼贴手段,再现在我们现在的作品上,还要就是多运用印章,当然也有现代设计因素在里面,不过我感觉多数还是在模仿古代经典上面,所以我们在设置作品的时候,不妨搜集一些这样一些因素。至于说到你个人水平,是不是因为设计水平高就能提升多少,我想对作品的提高是帮助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你书写的水平来决定,在各种展览中,某种风格比较多,比如二王和晚明的,比较多,学习古代无名书家的残值纸,写经的也很多,当然作者首先要根据你自己的优势,平时的练习,学习,看看你擅长什么,看看适当的调整,主要避开这种热门,否则的话,风格上和别人撞车,或者在风格上走的是一条比较热门的路的话,竞争性会更激烈,因为评委们评选作品的和时候,他头脑里也会有这样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感受,一种风格比较多的时候,对作品的要求就要更加严格,比如一屋子挂的都是学王铎的,那边有一个挂董其昌风格的,他对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对于那种看得多的作品,要求比较严格。

  前几天在其他省参加活动的时候,曾经有作者问我,是不是写二王的行草,就容易入选,我说也未必,因为我们看到最后入展的那些作品里面,比如说有500件,60件的都是写二王的风格,你如果参加评选,你就会发现,可能来的一万件里面,就有两千件都是这样,对于这类作者来说,他入选的几率,可能要比其他作者还要难,还要小,我们看到一个展览,某些形式,风格太多,其实就是因为这一类的投稿太多了,所以有眼光选择能力,还是要在风格上有所规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书体上,比如前些年有的展览,在隶书上,有一种比较热门的一种面目,我最近参加了几个市的评选,我听到了一些评委的议论,最终的结果的讨论,显示出来是因为大家对这种东西已经有了一种审美的疲劳,一种厌倦的心理,太多了,这种风气不宜提倡,这种主要表现在隶书和篆书,主要是大篆,写经文的作品,比较细心的作者会发现,前段时间的大赛,对这类数量入选的作品,已经开始减少,比如写隶书,现在就要鼓励大家老实去写汉碑,隶书还是要写得厚重,严谨为好,不太鼓励把隶书写得飞扬跋扈,个性比较强烈,因为隶书篆书在笔法和结构上有比较多的约束,你过于强烈的变化,导致它本身因素的丢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隶书,也不是篆书,当然作为艺术创作,都有这种发挥,选择的追求,但是作为评委来说,对于新的作者,他的要求还是要按照基本的要求去评选,不会一上来就鼓励个性张扬,突出,这些作者他是在模仿以往这些评委,或者已经成为名家的书法家的面目,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些个性比较突出的作品,他开始写,成名的时候得到认可,以后再去写的话,这些因素,我想大家在准备作品的时候,都要考虑到。

  书写的内容也要注意,虽然现在对于书法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认为书法写得好看就可以,内容可以不考虑,甚至文字的对错都可以忽略,但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里面,文字内容,可读性,内容的选择,一直没有被忽视,特别是文字的使用上,写篆书,篆法要对,写草书,草法要对,这是非常重视的,书法艺术发展到现在,在我们的欣赏习惯里面,书法的文字内容也没有被忽视,所以我们在选择书法文字内容上也要注意,一个是书体风格要协调,再次要避免那些比较熟的内容,比如写小楷,一上来就是《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和《前后赤壁赋》,这已经成为书法界的老三篇了,有的时候评委打开一看,又是这个内容,其实他一上来还没有看你的字,评委对你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有所减弱了,包括你写对联,也要选择一些新鲜的内容。

  再有,就是我刚才说的,对于字形的把握,比如你写篆书的,要保证每个字都有来历,把它查清楚了,草法更要注意准确,可能在以往的作品中,那种小字,殷桃这么大的,写册页等可能评委来不及去查,评委不会去查,但是你如果写大字的时候,如果进入到入选,评选的程序之后,基本上都要要求评委把这些作品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个时候你如果有明显的错字,落字,被看出来,都会受到影响。上次有一个全国性的展览,我去参加评选,以往有一个多次入选的作者,他这次的作品也写得很精彩,六尺的,草书写得很精彩,结果被人家推荐出来进入获奖圈的时候,就被人发现这个作品写掉了一个字,还有就是写颠倒的一个词语,可能是草书写得兴起的时候没有注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没有进入到获奖圈,我们从古代书法的情况来分析,掉一两个字是难免的,补助一下,都是刻意,但是写颠倒了词的意思就有所改变了,那么最后评委对这件作品是否进入获奖圈的时候,我还是同意,结果最多的还是不同意,可见大家对于文字上的错误,纰漏,失误还是比较在意,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的和死后要细心点,事先把要创作的作品内容进行核实。费了很大的劲,最后因为这一点纰漏被取消资格,那相当遗憾。

  为了避免遗憾,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面,这也促使我们这些搞书法的作者,平时注意积累自己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文化修养,其实搞书法的人,多读书,多读古人的诗文,对于提高自己审美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过来落实到你的作品,这个对你的作品来说,是一个支撑,同时通过这种阅读和学习,也使你在对文字内容的选择上,眼光更加开阔,选取的范围更广泛,评委在初评的时候,比较注意第一眼的效果。进入初评的时候,假如你有幸通过了,那么评委就要关注到你问些书协水平的能力的高低,初评这一关,这里面的运气实在很和总要,评委要在一两秒之内判断你这个作品行还是不行,除了有对你这个作品的第一印象之外,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受到影响,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几件作品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几件作品都比你还差,就算你是一个中等的水平,你也就过去了,如果你前面的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你在这里面虽然比一般还要高一些,但是很不幸,你还是会落选的。所以入选展览,跟我们的努力有关,但是也要有运气在里面。我们碰到这样一个事情,一个作者的作品,挂的位置非常显眼,结果有的评委就闲着没事坐在这边喝水,一眼看到那件作品,发现他里面有一个错字,马上就提出来,因为它太显眼了,假如挂在角落里面,可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错字,看一样,风格差不多,一投票可能就过去了,所以这个运气。偶然因素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所以大家对这个结果啊,也要坦然,理解,毕竟这么多人写字,写好字的人非常多,不必要因为一次或者两次的失败,就对书法的选择,或者在追求中产生怀疑,还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还有的作者就怀疑,是不是认识几个评委,就能够有好的结果,哪个评委会帮你忙,帮你做工作,你就有优势,我想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会发生,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书协现在对于评委的管理非常严格,绝对比足球比赛的评委的管理严格得多,在现场,评委之间是不能交头接耳说话的,要各自看各自的,你一说,那边监审组就会警告你,你还想不想当评委啊,所以说对评委的要求非常严。

  再有一个,评委几十个人,二三十个人,除非你这个作者认识所有评委,那个评委还有时间去看作者的名字,其他很多评委是不看作者的名字的,他只是看看作品而已,所以不要对这种评审机制,作弊产生什么怀疑,现在中国书协的展览,作弊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场有很多监督的人员,所以我们既然来参与,就要相信这种机制,但是对于展览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我也反复说了,所以我说我们队这种展览要抱一种平常的心态,希望大家在十届国展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洪厚甜谈国展

  在备稿方面,每个省都愿意通过努力,让自己省的作者,能够在这次国展中入展。每个作者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十届国展中良好的是表现,首先是入选,然后争取能够获奖,我经常在班上和大家交流的一个想法是,所有的展览,它都是水涨船高,那么你不仅把握自己,同时还要了解对手,也就是说你要了解这个展览是谁和竞争,他有多大的实力,你心里应该有个数,你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备稿的,你的优势在哪里,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如九届国展,手稿是56000件左右,展出的作品只有1000件,它这个概率是多少,据说今年分两个展区,每个展区都可以投,所以投稿量肯定要增加,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总数量达到100000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入选量是多少,1400件,也就是说,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减少两百件,投展量在增加,入展量在减少,竞争也是越来越大的。

  我在四川也说过,四川以前在三届,四届和五届展的时候,当时全国展入展只有500件作品,四川的入选量在25件左右,最近几年是怎么样的呢?四川在一个入展1000件作品的展览中,入选的件数在12件到16件左右,从来没有达到20件,这些作者还是很努力,我就和他们说,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反省一下,就是我们在十届国展中,和我们竞争的人是谁,他的实力有多大。第一,已经参加过国展,或者在上一届获奖的这一圈人,座位就只有这么多,你前面上去一个,后面就要挤出去一个,这一圈人肯定是你对手,你一定要超过他们,你才有可能入展获奖,第二,这一千件是怎么产生的,八届国展和九届国展我都是评委,这一千件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在56000件,最后产生的4000件里面,投票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一千件旁边还有三千件和他们的水平是相当的,也就是说这四千件作品的水平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且在座的各位,都是在一种比较业余的状况之下备稿的。也就是说,你是在一个不是很专业的状态下备稿的,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呢?

  现在全国的书法的专科生,本科生,博士生,每年毕业一千人,在全国来说,应该不算是多的,这一千人当中就有五百人是在里面耍的,我们可以不理他,每年出来的,剩下五百人是经过专业的,刻苦训练的,一年算是五百人,四年下来,就有两千人了。也就是说现在是六千人,给你去竞争八百个座位,那么我们要避免被淘汰,你一定要做到专业。你随便写什么就是什么的,拿去投稿肯定会落选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业余的状态下学习,要以一种专业的意识,一种专业的基础去学习,这样才能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非常残酷,在评选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难的,评委在看作品的和时候都是来不及看你名字的,有人就怀疑说是谁谁谁把我搞掉的,其实这是很不现实的,现在评审是分组的,而且评楷书就是凭楷书的,评行草就是评行草的,评委在评选的过程中也不能交头接耳,评委也是不能翻作品的背后,去看作者的名单的,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件作品,所以,你要清楚,你没有上,肯定是别人进步比你快,大家都在往前走,所以你想做好的话,如果不认真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准备,你就是靠运气,把你的作品拿去,你肯定会被淘汰,我们在备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实力的,备战这一届,没有实力的,你也可以备战下一届。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仅要准备现在,还要准备五年以后,我们要做什么呢?上次在重庆,一次关于楷书的研讨会上,我当时谈到了三个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在我们今后的准备当中,我觉得都是有必要再提的,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面对经典的态度,第二,解读经典的途径,第三,创作经典的途径。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你不要想太多,你就靠近经典,你不要游离于经典之外。我们在面对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有崇敬之心,而不是藐视传统,或者以为学习传统就会被笼罩,走出来才有存在的可能。不是的,中国的书法侧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核心技法体系的传承,它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运用这一套技术来反映自己内心审美的一种存在,就是这个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在哪里,就是存在于经典之中,所有经典记录了中国书法的全部技术内容,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我们和古人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对王羲之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时候,我们想,我我们和晋代的书法家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呢?面对传统这个问题上,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越往后,优势就越大,这个怎么理解呢?王羲之的存在是晋代,在晋代以后的全部历史,他是不知道的,唐代的书法家,唐代以后的这段历史,和他没有关系的,宋代的书法家,宋代以后的历史,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拥有的经典资源是最多的,最丰富的。甲骨文出土之前,你和那些书法家说甲骨文,他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书法家,拥有的书法资源是历史上最多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资源,转换成为我们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解读,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解读经典的方法,就是这个经典,我们能不能区进入它?昨天有两个朋友把他们的作品拿给我看,我个人认为,他们还没有在经典当中找到一条通道,第二就是面对古人的作品的和时候还是很犹豫的。第一,在进入古人经典的时候,还是有杂念,方法还不正确,你比如说,我们写汉碑,如果没有在篆书上,有笔法的积累,你进入汉碑之后,你就可能流于一种描画,你没有进入这个体系,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画出来的,描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书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毛笔在纸上的运动过程产生的,我们用大篆的技巧来写,它出来就是大篆,用小篆的技巧写出来的就是小篆,反过来说,在汉碑中运用这个技术来写,那它就是汉碑。如果你在写的过程中,连这个技术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你就写不出来汉碑。所以,要进入这个体系,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技术积累。

  我经常和朋友说,自学等于自杀,中国的学术,人类的文明有今天,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是可以叠加的,我们现在能够坐飞机,都是因为人的智慧是叠加在一块的。人类是靠智慧生存的,动物是靠自然进化的,本能生存。书法传承了几千年,都是因为人类文化的选择,人类进入书法,他就是从书法史中,有价值的智慧成果,你对这一块历史视而不见,你有再大的本事,你也是徒劳的,比如刘翔,和火车赛跑,还不如坐在火车上的一个傻子。所以说,进入这个技术体系,才是我们的前提,我们学习的前提,发展的前提,进步的前提,所以大家对历史一定要去追问。

  我昨天和一些朋友说了,你在进入书法历史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你向谁学,第二,你学什么,第三,你怎么学,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没有追问过,那么你的学习,就是徒劳的,就是业余的,可以说,就是自娱自乐的。

  前几天和四川大学几个教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说,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是相当业余的,我们以为这里有几个书法老师在这里带了几个学生,我们就很专业了,让师傅带徒弟还不行,你用的是什么教材,用的是什么理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他的条件是什么,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的,他都是有学科化的意识的,我们拿出一个字帖写了多少年,我问你,清晰的字帖,在你的哪个阶段会产生作用,模糊的字帖在哪个阶段也会产生作用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买字帖一定要买清晰的,越清晰越好,但是清晰的字帖只能培养你前期的初学阶段,而模糊的字帖才能够成就大事,对于越清晰的事物,你对着它,你的创造力就越差……比如美院的教育,他都是一个程序化的教育,然后再逐步深化出去。……所以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还要把自己变得更加专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得更加专业,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做得更高,让我们的作品更能够靠近经典,推陈出新。今天我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书画家二维码印章,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黭Ҷά룬ɨһɨѯ

“书画家二维码,您的专属推广,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吉ICP备11002172号-1
吉公网安备 22060202000206号
Copyright ©2005-2023 书画互动 版权所有
微信、电话:13040329039 微信公众号:书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