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三)_书画评论_艺术评论_书画互动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书画评论
国展评委谈国展实战技巧(三)
发布日期:2018-11-16  点击:100
刘恒老师谈国展:

很多朋友都不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了,对于全国书法展的情况也都比较了解,现在的情况是,投稿的作者越来越多,展览的竞争性越来越强,现在全国展览的一个单项展览,随随便便一投稿都是一万五以上,有的接近一万七,一万八以上,在全国性的综合展览中,可能都有几万件,可是展览的参展的数量总是有限,九届国展在广州可能展出了一千多件,那么这次展览分了上海和广西两个展区,按书体分,分区的展览为作者们的投稿提供一个多投的机会,一会你投广西的,一会你投上海的,你投多少次稿,还是一次性的评选。现在分了两个地方,有的作者准备上海这边也投,广西这边也投,可能又要创新记录,对于我们这些作者来说,参展的竞争性非常激烈,一次展览是对自己从事书法的一个检阅,但是也抱一个平常的心态,几万人投稿,可能到最后一千件甚至几百件入选,但是也不能说,落选的就一定比入选的要差,事实上每次展览,也都有相当一部分,水平已经达到了入选的水平线上,但是也都没有上,这和作者的水平,评选中的方式和运气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作为我们的作者来说,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把我们平时的水平充分地体现出来,把这个作为自己书法学习的一次检验的机会。这次十届国展,可能大家看了征稿启事,有几个和以往不太一样的说明,我们这些作者可能在创作的过程,要加以注意。

1,以往都是八尺的,尺寸的的规定不是那么严格,这次规定得比较死,高是一百八十公分,宽是97公分,这就是我们平常用的六尺宣纸的尺寸,也就是说,高和宽都不能超过六尺宣纸,以往会有一些作者通过一些方式,比如四条屏,超长的条幅,在展厅里面有一种气势,一种比较吸引人的感觉,这次恐怕比较难了,也很少会有人用六尺以下的作品去投稿,可是超过六尺主办方又不接受,这次作品有可能像日本人办的展览,统一尺寸,很可能是这样的而一个结果。

2, 可能在作者的书写技巧上,要求得比较细致。因为尽管我们现在的展览,对于作品形式的设计,包括装饰,花样很多,纸张的颜色也在考虑之内,其实评委看了作品的形式之后,最终还是要看你的书写水平,还要看你书法的艺术价值的高低,除了尺寸的限制,还有一个新的规定。

3,不要长卷,册页,也就是只能是中堂,条幅,对联,或者是小方块的拼接,对于以往擅长写册页和手卷的作者来说,是一个限制,我看现在的作品也是花样很多,有的作者,如果长卷不让投,他可以截成几节,拼凑起来,也是一种形式,但是和长卷的效果还是不太一样,这就需要我们作者在创作里面如何适应这种限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水准,这次可能还有一个评选办法。
4 ,初评的时候,可能要用照片来评选,收稿单位都要准备好数码相机,作品寄到的时候,都要为作品先拍照,然后放在电脑里,统一打印出来,初评就是要看看这些作者的初评作品来决定,这个方式在今年上半年安徽书协和中国书协合办的“邓石如奖”已经用过了,他们是由作者自己拍照出来,但是效果还是差不多,大字的作品拍一张就够了,要是小字作品,要拍整张的,还要拍摄局部的,所以对于作品的整体视觉感要求更高,现在彩色打印出来,就像一个作品集一样,一页一页拆开,那么对于有颜色的纸张,对于形式上设计别出心裁的作品,会有一些优势。如果用一张白纸拍出来,效果可能要弱了一些,所以对于作者对新的评选要求,都要适应,也有新的想法。当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评委最后还是要关注到你的书写能力,还有技巧的运用。现在我们全国书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创作上,书风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状况。

首要的,我感觉要以传统保持比较密切的传统,所谓传统无非是历朝历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或者是经典的碑刻,法帖,占主流的,其实评委在评选的过程中,判断作品的第一个印象,第一个依据往往是看你这个作品和传统经典的联系有多少,所以相对来说,在面目上,对名家风格,经典作品内靠拢一些,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有些优秀的作者,成熟的风格,像洪厚甜和李双阳两位老师,他们经常在国展中获奖,达到这个水平的作者,当然他个人的风格可以更加强烈,更加自我,但是作为初次投稿,或者对入选的把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要和传统拉近距离,和传统那些优秀作品的风格,要靠拢一下,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具体还要看你做的怎么样。

         这次既然对作品的尺度有要求,那么我们再对作品的细节上,可能就要做得精到,细致,特别是擅长写小字的作者,比如写小行草和小楷的作者,要把自己书写的技巧发挥得更充分一点,在作品中,一定要做到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虚实的对比。书法的练习是长期的,技巧也是很丰富的,但是落实到一件作品,特别是在展览里面,要处理好的关系,说来也简单,虽然说每个风格都不一样,但是要找出它们的规律,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把握,比如书写的速度,点画的质量,包括墨色浓淡,干枯的对比。字的大小,聚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书法进入到创作的观念里面去,实际上是受到展览的需要,也受美术作品的影响,对古人来说,没有什么展览,都是平常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积累,要写什么内容,也像抄书一样写出来了,他也不会想到我这个作品要展示,挂在那里给人家看,一般自己写的东西都是留起来送人或者自己欣赏的,没有这种创作的概念。古代有很多经典作品,就是不经意写出来,但是我们现在的作品都是为了某个展览,为了某种场合的展示,而专门书写,自然而然就引进了创作这个观念,除了要体现自己平常的技巧以外,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写之前的这种设计,除了用纸颜色,尺寸的安排,装饰的安排之外,还包括我要写的内容,在尺寸里面如何安排,哪些字是要用浓墨写,写到哪些字的时候要变成飞白,甚至一行里面要出现一种干笔,破锋写出来的效果的,他所有东西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然后再先要小样设计好,再放大,落实在作品里面,所以在这样的创作过程里面,案头工作要做得更细致一些,除了我们自己在家里关门动脑筋之外,恐怕也还要同道之间的交流,作品集的交流,但是现在作品的制作方式,其实也很难说是一种创新。其实是古代博物馆里面那些东西的样子,主要染成旧的黄的等旧的颜色,然后把古代一些作品的装裱方式,运用拼贴手段,再表现在我们现在的作品上,还有就是多运用印章,当然也有现代设计因素在里面,不过我感觉多数还是在模仿古代经典上面,所以我们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不妨搜集一些这样一些因素。至于说到你个人水平,是不是因为设计水平高就能提升多少,我想对作品的提高是帮助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你书写的水平来决定,在各种展览中,某种风格比较多,比如二王和晚明的,比较多,学习古代无名书家的残值纸,写经的也很多,当然作者首先要根据你自己的优势,平时的练习,学习,看看你擅长什么,看看适当的调整,主要避开这种热门,否则的话,风格上和别人撞车,或者在风格上走的是一条比较热门的路的话,竞争性会更激烈,因为评委们评选作品的和时候,他头脑里也会有这样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感受,一种风格比较多的时候,对作品的要求就要更加严格,比如一屋子挂的都是学王铎的,那边有一个挂董其昌风格的,他对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对于那种看得多的作品,要求比较严格。

        前几天在其他省参加活动的时候,曾经有作者问我,是不是写二王的行草,就容易入选,我说也未必,因为我们看到最后入展的那些作品里面,比如说有500件,60件的都是写二王的风格,你如果参加评选,你就会发现,可能来的一万件里面,就有两千件都是这样,对于这类作者来说,他入选的几率,可能要比其他作者还要难,还要小,我们看到一个展览,某些形式,风格太多,其实就是因为这一类的投稿太多了,所以有眼光选择能力,还是要在风格上有所规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书体上,比如前些年有的展览,在隶书上,有一种比较热门的一种面目,我最近参加了几个市的评选,我听到了一些评委的议论,最终的结果的讨论,显示出来是因为大家对这种东西已经有了一种审美的疲劳,一种厌倦的心理,太多了,这种风气不宜提倡,这种主要表现在隶书和篆书,主要是大篆,写经文的作品,比较细心的作者会发现,前段时间的大赛,对这类数量入选的作品,已经开始减少,比如写隶书,现在就要鼓励大家老实去写汉碑,隶书还是要写得厚重,严谨为好,不太鼓励把隶书写得飞扬跋扈,个性比较强烈,因为隶书篆书在笔法和结构上有比较多的约束,你过于强烈的变化,导致它本身因素的丢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隶书,也不是篆书,当然作为艺术创作,都有这种发挥,选择的追求,但是作为评委来说,对于新的作者,他的要求还是要按照基本的要求去评选,不会一上来就鼓励个性张扬,突出,这些作者他是在模仿以往这些评委,或者已经成为名家的书法家的面目,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些个性比较突出的作品,他开始写,成名的时候得到认可,以后再去写的话,这些因素,我想大家在准备作品的时候,都要考虑到。

        书写的内容也要注意,虽然现在对于书法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认为书法写得好看就可以,内容可以不考虑,甚至文字的对错都可以忽略,但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里面,文字内容,可读性,内容的选择,一直没有被忽视,特别是文字的使用上,写篆书,篆法要对,写草书,草法要对,这是非常重视的,书法艺术发展到现在,在我们的欣赏习惯里面,书法的文字内容也没有被忽视,所以我们在选择书法文字内容上也要注意,一个是书体风格要协调,再次要避免那些比较熟的内容,比如写小楷,一上来就是《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和《前后赤壁赋》,这已经成为书法界的老三篇了,有的时候评委打开一看,又是这个内容,其实他一上来还没有看你的字,评委对你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有所减弱了,包括你写对联,也要选择一些新鲜的内容。

         再有,就是我刚才说的,对于字形的把握,比如你写篆书的,要保证每个字都有来历,把它查清楚了,草法更要注意准确,可能在以往的作品中,那种小字,樱桃这么大的,写册页等可能评委来不及去查,评委不会去查,但是你如果写大字的时候,如果进入到入选,评选的程序之后,基本上都要要求评委把这些作品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个时候你如果有明显的错字,落字,被看出来,都会受到影响。上次有一个全国性的展览,我去参加评选,以往有一个多次入选的作者,他这次的作品也写得很精彩,六尺的,草书写得很精彩,结果被人家推荐出来进入获奖圈的时候,就被人发现这个作品写掉了一个字,还有就是写颠倒的一个词语,可能是草书写得兴起的时候没有注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没有进入到获奖圈,我们从古代书法的情况来分析,掉一两个字是难免的,补助一下,都是刻意,但是写颠倒了词的意思就有所改变了,那么最后评委对这件作品是否进入获奖圈的时候,我还是同意,结果最多的还是不同意,可见大家对于文字上的错误,纰漏,失误还是比较在意,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要细心点,事先把要创作的作品内容进行核实。费了很大的劲,最后因为这一点纰漏被取消资格,那相当遗憾。为了避免遗憾,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面,这也促使我们这些搞书法的作者,平时注意积累自己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文化修养,其实搞书法的人,多读书,多读古人的诗文,对于提高自己审美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过来落实到你的作品,这个对你的作品来说,是一个支撑,同时通过这种阅读和学习,也使你在对文字内容的选择上,眼光更加开阔,选取的范围更广泛,评委在初评的时候,比较注意第一眼的效果。进入初评的时候,假如你有幸通过了,那么评委就要关注到你文学书写水平的能力的高低,初评这一关,这里面的运气实在很重要,评委要在一两秒之内判断你这个作品行还是不行,除了有对你这个作品的第一印象之外,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受到影响,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几件作品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几件作品都比你还差,就算你是一个中等的水平,你也就过去了,如果你前面的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你在这里面虽然比一般还要高一些,但是很不幸,你还是会落选的。所以入选展览,跟我们的努力有关,但是也要有运气在里面。我们碰到这样一个事情,一个作者的作品,挂的位置非常显眼,结果有的评委就闲着没事坐在这边喝水,一眼看到那件作品,发现他里面有一个错字,马上就提出来,因为它太显眼了,假如挂在角落里面,可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错字,看一样,风格差不多,一投票可能就过去了,所以这个运气。偶然因素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所以大家对这个结果啊,也要坦然,理解,毕竟这么多人写字,写好字的人非常多,不必要因为一次或者两次的失败,就对书法的选择,或者在追求中产生怀疑,还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还有的作者就怀疑,是不是认识几个评委,就能够有好的结果,哪个评委会帮你忙,帮你做工作,你就有优势,我想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会发生,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书协现在对于评委的管理非常严格,绝对比足球比赛的评委的管理严格得多,在现场,评委之间是不能交头接耳说话的,要各自看各自的,你一说,那边监审组就会警告你,你还想不想当评委啊,所以说对评委的要求非常严。

        再有一个,评委几十个人,二三十个人,除非你这个作者认识所有评委,那个评委还有时间去看作者的名字,其他很多评委是不看作者的名字的,他只是看看作品而已,所以不要对这种评审机制,作弊产生什么怀疑,现在中国书协的展览,作弊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场有很多监督的人员,所以我们既然来参与,就要相信这种机制,但是对于展览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我也反复说了,所以我说我们对这种展览要抱一种平常的心态,希望大家在十届国展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洪厚甜谈国展:

        在备稿方面,每个省都愿意通过努力,让自己省的作者,能够在这次国展中入展。每个作者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十届国展中良好的是表现,首先是入选,然后争取能够获奖,我经常在班上和大家交流的一个想法是,所有的展览,它都是水涨船高,那么你不仅把握自己,同时还要了解对手,也就是说你要了解这个展览是谁和竞争,他有多大的实力,你心里应该有个数,你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备稿的,你的优势在哪里,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如九届国展,手稿是56000件左右,展出的作品只有1000件,它这个概率是多少,据说今年分两个展区,每个展区都可以投,所以投稿量肯定要增加,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总数量达到100000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入选量是多少,1400件,也就是说,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减少两百件,投展量在增加,入展量在减少,竞争也是越来越大的。

        我在四川也说过,四川以前在三届,四届和五届展的时候,当时全国展入展只有500件作品,四川的入选量在25件左右,最近几年是怎么样的呢?四川在一个入展1000件作品的展览中,入选的件数在12件到16件左右,从来没有达到20件,这些作者还是很努力,我就和他们说,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反省一下,就是我们在十届国展中,和我们竞争的人是谁,他的实力有多大。第一,已经参加过国展,或者在上一届获奖的这一圈人,座位就只有这么多,你前面上去一个,后面就要挤出去一个,这一圈人肯定是你对手,你一定要超过他们,你才有可能入展获奖,第二,这一千件是怎么产生的,八届国展和九届国展我都是评委,这一千件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在56000件,最后产生的4000件里面,投票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一千件旁边还有三千件和他们的水平是相当的,也就是说这四千件作品的水平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且在座的各位,都是在一种比较业余的状况之下备稿的。也就是说,你是在一个不是很专业的状态下备稿的,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呢?

        现在全国的书法的专科生,本科生,博士生,每年毕业一千人,在全国来说,应该不算是多的,这一千人当中就有五百人是在里面耍的,我们可以不理他,每年出来的,剩下五百人是经过专业的,刻苦训练的,一年算是五百人,四年下来,就有两千人了。也就是说现在是六千人,给你去竞争八百个座位,那么我们要避免被淘汰,你一定要做到专业。你随便写什么就是什么的,拿去投稿肯定会落选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业余的状态下学习,要以一种专业的意识,一种专业的基础去学习,这样才能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非常残酷,在评选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难的,评委在看作品的和时候都是来不及看你名字的,有人就怀疑说是谁谁谁把我搞掉的,其实这是很不现实的,现在评审是分组的,而且评楷书就是评楷书的,评行草就是评行草的,评委在评选的过程中也不能交头接耳,评委也是不能翻作品的背后,去看作者的名单的,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件作品,所以,你要清楚,你没有上,肯定是别人进步比你快,大家都在往前走,所以你想做好的话,如果不认真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准备,你就是靠运气,把你的作品拿去,你肯定会被淘汰,我们在备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实力的,备战这一届,没有实力的,你也可以备战下一届。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仅要准备现在,还要准备五年以后,我们要做什么呢?上次在重庆,一次关于楷书的研讨会上,我当时谈到了三个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在我们今后的准备当中,我觉得都是有必要再提的,哪三个问题呢?

        第一,面对经典的态度,第二,解读经典的途径,第三,创作经典的途径。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你不要想太多,你就靠近经典,你不要游离于经典之外。我们在面对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有崇敬之心,而不是藐视传统,或者以为学习传统就会被笼罩,走出来才有存在的可能。不是的,中国的书法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核心技法体系的传承,它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运用这一套技术来反映自己内心审美的一种存在,就是这个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在哪里,就是存在于经典之中,所有经典记录了中国书法的全部技术内容,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我们和古人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对王羲之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时候,我们想,我们和晋代的书法家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呢?面对传统这个问题上,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越往后,优势就越大,这个怎么理解呢?王羲之的存在是晋代,在晋代以后的全部历史,他是不知道的,唐代的书法家,唐代以后的这段历史,和他没有关系的,宋代的书法家,宋代以后的历史,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拥有的经典资源是最多的,最丰富的。甲骨文出土之前,你和那些书法家说甲骨文,他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书法家,拥有的书法资源是历史上最多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资源,转换成为我们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解读,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解读经典的方法,就是这个经典,我们能不能去进入它?昨天有两个朋友把他们的作品拿给我看,我个人认为,他们还没有在经典当中找到一条通道,第二就是面对古人的作品的时候还是很犹豫的。第一,在进入古人经典的时候,还是有杂念,方法还不正确,你比如说,我们写汉碑,如果没有在篆书上,有笔法的积累,你进入汉碑之后,你就可能流于一种描画,你没有进入这个体系,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画出来的,描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书写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毛笔在纸上的运动过程产生的,我们用大篆的技巧来写,它出来就是大篆,用小篆的技巧写出来的就是小篆,反过来说,在汉碑中运用这个技术来写,那它就是汉碑。如果你在写的过程中,连这个技术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你就写不出来汉碑。所以,要进入这个体系,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技术积累。

        我经常和朋友说,自学等于自杀,中国的学术,人类的文明有今天,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是可以叠加的,我们现在能够坐飞机,都是因为人的智慧是叠加在一块的。人类是靠智慧生存的,动物是靠自然进化的,本能生存。书法传承了几千年,都是因为人类文化的选择,人类进入书法,他就是从书法史中,有价值的智慧成果,你对这一块历史视而不见,你有再大的本事,你也是徒劳的,比如刘翔,和火车赛跑,还不如坐在火车上的一个傻子。所以说,进入这个技术体系,才是我们的前提,我们学习的前提,发展的前提,进步的前提,所以大家对历史一定要去追问。

        我昨天和一些朋友说了,你在进入书法历史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你向谁学,第二,你学什么,第三,你怎么学,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没有追问过,那么你的学习,就是徒劳的,就是业余的,可以说,就是自娱自乐的。

        前几天和四川大学几个教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说,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是相当业余的,我们以为这里有几个书法老师在这里带了几个学生,我们就很专业了,让师傅带徒弟还不行,你用的是什么教材,用的是什么理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他的条件是什么,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的,他都是有学科化的意识的,我们拿出一个字帖写了多少年,我问你,清晰的字帖,在你的哪个阶段会产生作用,模糊的字帖在哪个阶段也会产生作用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买字帖一定要买清晰的,越清晰越好,但是清晰的字帖只能培养你前期的初学阶段,而模糊的字帖才能够成就大事,对于越清晰的事物,你对着它,你的创造力就越差……比如美院的教育,他都是一个程序化的教育,然后再逐步深化出去。……所以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还要把自己变得更加专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得更加专业,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做得更高,让我们的作品更能够靠近经典,推陈出新。今天我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书画家二维码印章,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黭Ҷά룬ɨһɨѯ

“第十届“润德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书画家二维码,扫一扫查询更便捷
吉ICP备11002172号-1
吉公网安备 22060202000206号
Copyright ©2005-2023 书画互动 版权所有
微信、电话:13040329039 微信公众号:书画互动